暑伏时节暑湿交加,人体易因闷热、疲劳出现代谢紊乱,而「休息」不仅是身体的修复,更是体重管理的“隐形调节器”——高质量的休息能稳定代谢节奏、抑制食欲波动、减少无效消耗。以下从细节处展开,让休息真正为体重管理“加分”:
一、深度睡眠:藏在“温差”与“周期”里的代谢密码
暑伏的核心矛盾是“高温+高湿”,这会直接干扰睡眠质量,而睡眠不足会让身体进入“节能模式”:大脑对“高糖、高油”的渴望度增加。想让睡眠成为“减脂助手”,需做好这几点:
掐准“睡眠周期”,拒绝“无效补觉”
人体睡眠分“浅睡-深睡-快速眼动”周期(约90分钟/周期),若能在完整周期结束后醒来(如睡7.5小时、9小时),比碎片化睡8小时更解乏。暑伏建议固定作息:晚上10:30-11点入睡(此时体温开始下降,适合启动睡眠),早上6:30-7点起床,避免熬夜后白天补觉(补觉无法完全修复代谢损伤,还会打乱生物钟)。
展开剩余73%给睡眠“降湿降温”,但别贪凉
湿度>60%时,身体散热变慢,易辗转难眠。可在睡前1小时开空调除湿模式(湿度调至50%~60%),温度设为26℃(比体温低3-4℃最易入睡),但注意空调风口别对着床,避免受凉引发代谢紊乱(寒湿入侵会让身体更倾向储存热量)。
床品选棉麻或天丝材质(吸汗透气),睡前用干毛巾擦席子/床单,避免汗液残留导致潮湿黏腻;若夜间出汗多,可在枕套下垫一块纱布,减少频繁翻身影响睡眠。
睡前“减法”:从“对抗燥热”到“主动放松”
暑伏闷热易让人烦躁,可试试“3分钟降温放松法”:睡前坐在床边,双脚踩在温水中(38℃左右),双手搓热后轻拍大腿、腰侧(促进血液循环散热),同时缓慢深呼吸(鼻吸4秒→屏息2秒→口呼6秒),重复5次,能快速降低核心体温,比直接躺床更易入睡。
避免睡前刷手机(蓝光会抑制褪黑素达50%),可用暖光小灯看10分钟纸质书(选轻松内容),或听白噪音(如雨声、风扇声),用规律声音掩盖外界蝉鸣、闷热带来的烦躁感。
二、午休:别让“补觉”变成“代谢负担”
暑伏白天高温,人体能量消耗快,中午易昏沉,但午休不当反而会让血糖波动、消化变慢,间接影响体重。关键在“时机+姿势+时长”:
20分钟“黄金盹”,比睡1小时更高效
上午11点-下午1点是人体体温低谷期(暑伏此时段气温最高,体温调节更易疲劳),适合午休。但超过30分钟会进入深睡眠,醒来后因“睡眠惰性”出现头晕、乏力,建议定闹钟控制在20分钟内,醒后喝1小口温水(30~50ml),激活肠胃蠕动,避免久坐积食。
姿势不对,越睡越累还伤代谢
上班族别趴在桌上午睡:弯腰驼背会压迫食道和胃部,导致消化液反流,不仅影响午餐消化(易积热生湿),还可能让人醒来后觉得“胃里堵”,进而想吃零食缓解不适。
推荐“半躺式休息”:靠在办公椅上,用U型颈枕托住脖子,双脚平踩地面(膝盖与臀部同高),双手自然放在腹部,闭眼深呼吸,既能放松肩颈,又不压迫肠胃,让身体在休息时仍能正常代谢热量。
三、碎片化“轻休息”:对抗“暑热疲劳”的代谢激活术
暑伏白天易出现“阵发性疲劳”(上午10点、下午3点左右),此时硬撑会让代谢效率下降(身体为“省电”减少热量消耗),不如用5~10分钟“主动休息”唤醒身体:
“微出汗”休息法:边放松边促循环
感觉累时,起身做3个“靠墙站拉伸”:后背贴墙,双手举过头顶贴墙(掌心朝前),缓慢左右转头各5次,同时踮脚3次,过程中配合深呼吸(拉伸时吸气,放松时呼气)。这套动作能激活肩背、腿部肌肉,促进血液循环(避免久坐导致的下肢水肿),还能通过轻微活动散热,比坐着发呆更解乏,且不会消耗过多体力(避免后续过度进食补偿)。
“感官放松”:用5分钟击退“假饥饿”
暑伏闷热时,“疲劳”和“饥饿”信号易混淆(大脑可能把“身体缺能量”误判为“想吃东西”)。此时可闭眼闻10秒薄荷精油(或嚼1片薄荷叶),薄荷的清凉感能刺激迷走神经,快速缓解燥热带来的烦躁;再喝1小口常温的冬瓜茶(不加糖),用水分和淡淡清甜味安抚神经,避免因“假饥饿”吃零食。
暑伏的休息,核心是“顺时调休”——跟着体温、湿度的节奏调整作息,让身体在“不耗能”的状态下高效修复,代谢稳定了,体重管理自然更轻松。
来源:黑龙江省疾控中心
发布于:北京市东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