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上周宣布通过“史上最狠”的第18轮对俄制裁时,她或许未曾想到,这一刀最终却扎在了欧洲自己的命脉上。
2022年初默克尔那句“冲突最后倒霉的可能是我们自己”的冷静警告,三年后正化作冰冷的现实,而制裁名单上赫然出现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,更让这场博弈陡然升级。
欧盟这次制裁的矛头直指能源命门——宣布永久弃用“北溪1号”和“北溪2号”天然气管道。这两条耗资百亿欧元、曾被视为德俄能源合作典范的工程彻底沦为政治牺牲品。2020年欧盟40%的天然气依赖俄气输送的历史被强行改写,代价是工业心脏的剧烈抽搐。曾经依赖廉价俄气的西门子、巴斯夫等德国工业巨头,如今在美国液化天然气的高价压迫下艰难喘息,一吨铝的生产成本从300欧元飙升至上千欧元,欧洲制造业根基已被动摇。
欧盟(资料图)
制裁的“双刃剑”效应在数据中显露狰狞。
展开剩余68%到2023年底,欧盟GDP占全球比重跌至14.55%,创十年新低。法国电价一年内暴涨20%,英国冬季限电成为常态,意大利被迫全民发放能源补贴。当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警告“欧洲正滑向世界经济边缘”时,现实比预言更残酷:能源成本摧毁竞争力,美国趁机以廉价电力和补贴吸走巴斯夫等核心企业,欧洲的战略自主权正在被自己签署的制裁文件瓦解。
面对欧盟制裁,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的回应异常冷静:“俄罗斯已形成制裁免疫。”这份自信源于能源版图的重构。尽管欧盟试图通过动态油价上限机制打击俄能源收入,甚至首次将矛头指向俄印合作的炼油项目,但俄罗斯经济展现出的韧性远超预期。制裁三年,俄罗斯并未如西方预想般崩溃,反而迫使欧洲陷入高价能源的泥潭,全球能源贸易流向已被永久改变。
更危险的信号出现在7月18日的制裁清单上——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首次被欧盟以“莫须有”罪名列入对俄制裁名单。
欧盟(资料图)
中国商务部次日严正声明“强烈不满、坚决反对”,直指欧盟行为“违背国际法和中欧领导人共识”。当欧盟不顾中方多次交涉,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时,其制裁逻辑已滑向危险边缘。这种单边行径不仅损害中欧互信,更暴露欧盟在战略焦虑下的决策失衡。
回望2022年初,默克尔卸任时的警告如晨钟暮鼓:“这场冲突对欧洲未必是好事。”当时被嘲笑为“老糊涂”的洞见,如今字字成谶。三年冲突的最大输家已然浮出水面:不是遭受万项制裁仍稳固阵脚的俄罗斯,也不是坐收渔利的美国,而是自断能源动脉、产业空心化、通胀高企的欧洲。当卡拉斯宣称制裁将“持续至冲突结束”时,欧洲经济失血的速度可能远快于战场进程。
默克尔(资料图)
第18轮制裁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地缘政治的诡异悖论:欧盟以削弱俄罗斯为目标的决策,正加速自身全球地位的坠落。能源命脉被斩断、产业根基遭侵蚀、通胀持续蚕食民生,欧洲在制裁迷途中越陷越深。当制裁名单上出现中国名字时,这场自毁式博弈已升级为更危险的零和游戏。默克尔的预言正演变为欧洲的清醒噩梦——最大的战略失误,往往始于对自身弱点的视而不见。
历史将记录:2025年夏天,欧洲在制裁狂欢中,亲手将自己推向了地缘经济的悬崖边缘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东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