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,极简风、侘寂风刮得厉害,连带日式庭院也成了许多人梦想家园的模板。它高级、安静,充满哲思。
可当我们在都市的喧嚣中,真正渴望一方院落时,脑海里浮现的,却往往是另一番景象:
那是有烟火气的,能让孩子跑闹,能让老友喝茶聊天的,活色生香的空间。
两种院子,两种心跳
推开一扇木门,踏进一方院子。
青砖墁地,月光洒下来,像是老熟人打声招呼,不声张,却踏实。
墙角那株腊梅,年年冬天准时开花,香气钻进屋里,提醒你:
日子就这么静静流过。
再看日式庭院。
枯山水,沙砾耙成水波纹,几块石头稳稳立着。
美吗?真美。
但那种美,像一首写完的诗,每个标点都工整。
你不敢轻易踩进去,怕惊动了什么。
中式院子是家,日式庭院是画。
中式院子,活着的历史
中式院子,是长出来的。
它不跟自然较劲,反倒借自然的力,成全自己的生活。
院子中央,常常摆一口缸。
下雨了,水珠滴滴答答砸进缸里,鱼儿在底下游。
孩子扒着缸沿看,老人坐在藤椅上摇扇子。
这缸水,接着天,连着地,养着鱼,也映着一家人的日子。
廊下挂鸟笼,墙角种芭蕉。春天有海棠,秋天赏菊花。
这些都不是摆设,是院子里的邻居,陪着人过四季。
中式院子,装的是生活本身的热闹和温度。
日式庭院,凝住的禅意
日式庭院,是精心修剪出的哲学。它追求侘寂,崇尚残缺和枯淡的美。
那份极致的宁静,能让人瞬间安静下来。可有时候,太静了,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。它更像一个精神的道场,需要你用沉思去对接。
对中国老百姓来说,过日子需要点烟火气。
日式庭院的美,需要保持距离去欣赏;而中式院子的好,是能穿着拖鞋,拎着茶壶,随意走进去的。
骨子里的归属感
为什么看苏州园林,哪怕人头攒动,心里还是觉得亲切?
因为亭台楼阁、曲径通幽,每一步的设计,都在对你说话。
它邀请你参与,而不是只让你旁观。
中国的审美,核心是“人”在里面活着。
院子不只是用来看的,是用来住的,是用来承载悲欢离合的。
它是家庭的延伸,是安放身心的地方。
日式庭院是“观想”的,中式院子是“过日子的”。
一个关乎精神修炼,一个扎根烟火人间。
哪一种,才是我们心底的院子?
或许,答案早已写在我们的基因里。
忙碌一天,推开家门,你是渴望一个可以让孩子奔跑、老人晒太阳、邻里唠嗑的院子?还是需要一个极致安静、让人正襟危坐的沉思空间?
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,那种能闻得到饭香、听得到孩子吵闹、看得见四季更迭的院子,才是心底最深的向往。
它不完美,却充满生机;它有点乱,却都是生活的痕迹。
日式庭院追求的是美学上的极致,但中式院子,除了美学,更是文化血脉里的归宿。
注: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。
东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